年輕型乳癌易轉移,胸部小也會得乳癌,乳癌年輕化的四大原因

藝人朱芯儀曾因演出《犀利人妻》奪下金鐘女配角,近年結婚生子後則偶爾參與節目通告,在三月八日婦女節也是她的36歲生日當天,卻在自己的社群中發文表示「去年底發現罹患乳癌第二到第三期」。

且已有轉移到腋下淋巴,目前積極進行全身性的術前輔助治療,等完成療程後再接受手術,年僅36歲,屬年輕型乳癌。

朱芯儀表示,自己去年底發現自己左右胸部大小不一樣後,在醫師與老公的建議下盡快就醫檢查,沒想到一周後就得知確診結果。

而回憶起自己確診前,曾有發燒、乳頭癢、胸口長痘痘或身上傷口不容易好的情況,當時可能只是覺得免疫力差或小毛病,但現在回想起來,也許都是「不正常的情況」。

按照目前國際的公認定義,在40歲以前罹患乳癌,統稱「年輕型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在35歲以前則稱「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

在台灣小於40歲以下乳癌比率約為16.6%,美國為8%,而小於35歲在台灣約佔9%,也比美國高出2至3倍。

現今癌症年輕化已經不容忽視,尤其是台灣女性癌症頭號殺手乳癌,很多人不知道它對年輕女性的攻擊性特別高。

許多名人都是在40歲以下就得到乳癌而過世,比如以《葉子》一曲受到樂壇注目的歌手阿桑、以《走味的咖啡》走紅的台語歌手林晏如、演唱《甄環傳》主題曲的歌手姚貝娜。

分別在33歲、36歲及34歲,因乳癌不幸往生,一時之間「年輕型乳癌」的議題又重回大眾視野,大家開始爭相討論。

按照數據上來看確實在亞洲國家年輕型乳癌患者遠比歐美國家更為普遍。

到底其成因如何?年輕型乳癌與年長的乳癌有無不同?診斷、治療及預後有無差異?

164274345014686_P11841829


青年十大癌症,僅乳癌死亡人數提高

衛福部曾公布年輕族群的癌症相關統計資料,所有癌症的死亡率人數都是持平或下降的,唯有乳癌症是例外。

根據數據顯示,20到44歲的年齡區間因爲癌症而死亡的人數,從2013年至2017年下降了14%左右,可是在十大癌症死因中,女性乳癌的死亡人數卻不減反升,增加約8.7%。

根據《自由時報》,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40歲以下的乳癌患者,治療狀況反而比較不理想,與年輕人病後治癒狀況較佳的普遍印象相反。

和信醫院乳癌治療團隊過去在國際著名乳癌研究期刊「乳癌研究與治療雜誌」上就發表,臨床上,未滿40歲患者的乳癌腫瘤,比起40歲以上患者的腫瘤攻擊性更強。

從以下的表格可以看到,40歲以下罹患乳癌,五年內的存活率在個癌症各期都低於超過40歲的乳癌患者的存活率。


台灣女性罹患乳癌,4成不到50歲

衛福部資料顯示,跟歐美各國相比之下,台灣人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提早約莫10歲,落在45~64歲之間。

並且台灣過去40年來,年輕型乳癌患者增加將近4倍,增加速度十分驚人!

為何罹患乳癌的人數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以下列出4個可能因素。 

1.飲食速食化

飲食西速食化代表吃的東西多屬於高油脂的,人比較容易肥胖,而肥胖是乳癌的一個危險因子,所以飲食西化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健康飲食請參閱以下文章:

「地中海飲食」是什麼?為何能降血壓、降血脂還能防中風! 營養師揭九大重點

預防失智能讓大腦年輕7歲半的「麥得飲食」,最佳飲食介紹與一周菜單推薦

2.環境荷爾蒙

「環境荷爾蒙」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質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指結構類似人體荷爾蒙,且能干擾人體正常荷爾蒙功能的外部化學物質,大多是人工合成的化學品。

近20年來,許多生態學者、流行病學家、內分泌學家和環境毒理學家皆呼籲環境中,一些具有類似生物體內激素作用之化學物質可能對人類健康與生態造成危害。

這些被統稱為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或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是因為具有類似生物體內荷爾蒙之功能,能抑制其作用,進而改變生物體內免疫、神經與內分泌系統之正常運作。

這類化學物質可能產生的人類健康影響包括:

女性乳癌和子宮內膜異常增生(endometriosis)、男性前列腺癌及睪丸癌、不正常的性發育、降低男性生殖力、腦下垂體及甲狀腺功能改變、免疫力抑制和神經行為作用等。

台灣日常生活常會接觸到許多環境荷爾蒙,比如個人衛生用品、化妝品中所添加的香料成分、感熱紙所使用的雙酚A、雙酚S都是塑化劑的一種,而塑化劑就是常見的環境荷爾蒙。

除了塑化劑,環境荷爾蒙還包括農藥、部分重金屬等物質。

3.晚生育

根據《振興醫院》專文, 生育及哺育母乳可以降低荷爾蒙刺激,有助於預防乳癌。

不過如今台灣女性偏向晚婚,而且生子數量少,減少哺育母乳的機會,再加上口服避孕藥等因素,都可能是造成乳癌發生率提高的原因之一。

4.其他的致癌原因 

包括家族遺傳、酗酒、抽菸等,都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防範乳癌5重點

要減少乳癌發生的機率,平時生活中要注意5個重點:

1.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

Donna陳怡錞營養師表示,高脂肪飲食容易促進荷爾蒙分泌,而荷爾蒙過度刺激就是導致乳癌的重要原因。

平時應盡量避免高脂肪的食物,比如動物的皮、肥肉、高脂肪的甜食如蛋糕、冰淇淋等。

另外,研究發現經常攝取精製糖會降低免疫細胞活性,而當免疫細胞的活性變差時,癌細胞就會伺機生長,所以減少攝取精製糖也很重要。

不健康的飲食對身體還有哪些危害:

專業醫師指出:對心臟最不健康的七大類食物

不想洗腎含有這七類添加物的加工食品少碰為妙

2.維持理想體重

江坤俊醫師在臉書粉絲專頁指出,女性停經之前女性荷爾蒙主要來自卵巢,而停經後卵巢失去功能,這時身上大部分的女性荷爾蒙主要來自於脂肪組織。

所以停經後肥胖的婦女,體內荷爾蒙的濃度會顯著地升高,比較容易得到乳癌。

呼籲大家,平時維持理想體重,減少體脂肪,才能減少未來得到乳癌的機率。

3.喝豆漿不是乳癌元凶

網路流傳喝豆漿因為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成分,常喝會導致乳癌。

但日本跡見學園女子大學管理學部食生活學教授石渡尚子表示,大豆中的大豆異黃酮構造與雌激素相似,能幫助因為更年期、閉經後荷爾蒙分泌減少的女性維持身體健康。

異黃酮並非真正的雌激素,不會造成雌激素過剩而提高乳癌、子宮頸癌的罹患機率,反而能幫助身體調節,預防荷爾蒙分泌過剩。

4.遠離環境荷爾蒙

立達診所副院長陳俊光表示,平時要避免使用塑膠製品盛裝食物尤其是熱食,以免吃入溶出的塑化劑。

吃東西前勤洗手,洗去雙酚A、雙酚S等有害化學物質。

徹底清洗蔬果洗去殘留農藥,盡量減少攝入農藥。

減少攝取深海魚類,以免吃進大型魚類體內所累積的金屬等,都能減少接觸環境荷爾蒙的風險。

5.定期篩檢

根據「衛福部」,癌症防治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婦女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2~3成的乳癌死亡率。

目前已知的乳癌危險因子包括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一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病史的人。

現在國健署補助45~69歲婦女及40~44歲具有乳癌家族病史 (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大家可多加利用。


關於年輕型乳癌四個常見狀況

台大醫院與中研院的研究團隊根據台灣國家癌症登記資料,將1979~2007年間本土乳癌病人的病理及相關數據分析,發現同樣是年輕型乳癌,與歐美截然不同。

在台灣,有比率較高的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佔67%),與50歲以上之乳癌患者(佔57%)高出10%。

另外根據台大醫院林季宏醫師的研究發現在30歲至35歲間的年輕乳癌的預後最差,35歲至40歲次差,至於40歲以上的預後則變好。

所以年輕型乳癌一定要積極與醫療團隊配合,接受完整的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契機。

1.年輕婦女臨床檢查較不易

由於患者年紀輕,乳房較緻密,且受生理週期影響,在醫師進行乳房觸診時,較不易觸摸出腫塊。

2.年輕婦女到目前無乳癌篩檢工具

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乳癌篩檢工具只有乳房X光攝影,而且在歐美期篩檢年齡一般從50歲開始進行。

在台灣因為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年輕10歲,所以台灣的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提前至45歲,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至40歲。

但無涵蓋40歲以前之年輕婦女,加上年輕婦女因乳房緻密,乳房X光攝影檢查成效大打折扣,高達22%無法判定,另外有23%為偽陰性,所以不建議使用,改用乳房超音波或乳房磁振造影檢查。

3.腫瘤通常較大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年輕型乳癌(特別在35歲以下)發現時,都在二公分或二公分以上,期別相對較高,像朱芯儀小姐目前也被認定在第二期以上。

4.年輕型乳癌其細胞惡性度較高

在相同期別下預後較差,而且較易侵犯淋巴結或沿乳管擴散。


年輕乳癌的5種治療趨勢

1.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例較高

對於腫瘤較小、位置較邊緣的腫瘤,部分乳房切除加上放射治療是標準的處理方式。

對於一些無法接受放射線治療(如:懷孕的年輕女性)或無法進行保留手術的乳癌,乳房全切除之後應該與整形外科醫師合作考慮進行乳房重建。

2.保留手術後局部復發的比率要比年紀較大的族群高

年輕型的乳癌在組織學上也有個特點:容易沿乳管擴散

估計約有25%的乳癌會有所謂的「廣泛性乳管内癌(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 EIC),這些病人比較容易復發。

整體而言,乳房保留手術局部復發的比率在年輕型乳癌約15%,約為40歲以上乳癌(約7%)的兩倍。

3.荷爾蒙治療

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常利用抗荷爾蒙的藥物來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目前可供選擇的術後輔助性物中,不外乎三大類:

第一類為「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類似劑」(GnRH agonist;即所謂停經針),主要作用在腦部下視丘,可抑制卵集女性荷爾蒙的分泌。

第二類為所謂的「選擇性雌激索受體調節藥物」(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如泰莫西芬(tamoxifen),與女性荷爾蒙產生競爭性抑制。

第三類為「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AI),主要用於抑制停婦女的周邊組織產生女性荷爾蒙。

由於作用機制不同,泰莫西芬可單獨用於停經前乳癌,也可拼用GnRH agost,併用的效果較好。

而在停經前婦女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則必須併用GnRH agonist。

4.生育的考量

傳統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荷爾蒙治療都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會增加畸胎的風險。

因此對於具生育力且還有懷孕打算的年輕乳癌患者,乳癌治療之後是否還能懷孕,治療對胎兒及母親的安全性,以及等待治療結束所必須延遲的時間,都是需要考慮的重點。

所以對於年輕型乳癌,必要時一定要照會婦產科的生殖醫學專家。

5.身心面臨的衝擊

由於年輕型乳癌可能面臨結婚、懷孕、生產、養育兒女及職場挑戰,心理上承受較大壓力,可能衍生焦慮、情緒不穩、憂鬱、自律神經失調或睡眠障礙等狀況,必要時要請教精神科或相關醫師諮詢。


國人的年輕型乳癌發生率高,在診斷的工具、手術治療與後續藥物治療選擇上,有許多有別於停經後的乳癌,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與考量的。

目前在台灣,每家癌症品質認證醫院,都有很完整的癌症診療多科團隊,對於新確診個案,事先都會充分討論,擬定完整的治療計畫。

目前乳癌第零期,五年活存率幾近百分之百,第二、三、四期亦有分別93%、89%、75%五年活存率,預後非常良好,與歐美治療水準不相上下,大家要充滿信心,不要諱疾忌醫。

不止女性同胞可能會得乳癌,男生也是有機會罹患乳癌:乳癌並不是女性專利,男性也會得乳癌!五種危險族群要當心!

留言